昆明黑龙潭
昆明-云南
昆明
昆明黑龙潭黑龙潭有“滇中第一古祠”之称。
同时,它还以“四绝”闻名遐迩。
所谓“四绝”,即唐梅、宋柏、明茶、明墓。
黑龙潭位于昆明市北郊龙泉山五老峰脚下。
《汉书地理志》记载,益州郡滇池县西北有黑水祠。
清代云贵总督阮元考证云:“滇池县有黑水祠,盖此地也,或者唐梅宋柏之间为故址,龙神庙乃下迁者”。
也就是说汉代的黑水祠就是现在的黑龙潭道观,它是云南第一处名胜古迹。
因为传说云南龙王黑龙的龙宫就在此,这里的潭水又终年不会枯竭,故后称“黑龙潭”。
唐宋以来,昆明地区的老百姓就到黑龙潭祭祀求雨。
明初,黔国公沐氏在此大兴土木,将龙神祠改名为黑龙宫,整个龙泉观初具规模。
此后,明清两代,云南督抚多次对龙泉观进行修葺,规制不断完善。
民国年间,这里称龙泉公园。
清代满族诗人硕庆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:“两树梅花一潭水,四时烟雨半山云。
”短短的十四个字就准确地概括了黑龙潭的主要景观及自然景色。
如今的黑龙潭建筑分为上下两个道观。
下观“黑龙宫”,相传建于1454年,是一进两院式建筑。
外院置有一香炉,其正反两面都刻有八卦图,两个侧面是北斗七星图,这些都是道教用来驱魔避邪的。
在里院天井的水池中有一条形态逼真的戏水黑龙雕塑。
传说它就是云南掌管着兴云播雨的都龙王。
龙神庙中还可以看到盘绕在中柱上的黑、黄二龙,以及正坛上供奉的龙王和雷神母电、雨师风伯等一些掌管雨水的神灵。
2003年底,黑龙潭公园恢复刊刻了当年林则徐的一副对联挂于黑龙宫楹柱上,联语与龙神庙的供奉和氛围颇为贴切,为黑龙潭公园增添了文史内涵:龙友为灵,流播德泽;泉神化气,雨润春山。
黑龙宫前面,就是“两树梅花一潭水”中的那一潭水。
前后两池池水相通,中间以石桥为界。
左边是浑水潭,它的面积有2600平方米,水深50厘米。
右边是清水潭,有600平方米,平均水深7米,最深处11米,蓄水量4400立方米。
它就是黑龙潭。
两池水相连,而水色迥异,泾渭分明,就像是道家阴阳各半的“太极图”。
这主要是因为清水潭的水深,泉水由潭底涌出,所以水色清澈;而浑水潭水浅,加之雨后有泥水顺山坡流入池内,故池水浑浊。
站在桥上,可以发现一个奇景:“两池相交鱼不往,一桥横断水色殊。
”离桥不远,是四绝之一的“明墓”。
它是南明忠义之士薛尔望及全家的合葬墓。
薛尔望是明末清初时的昆明一书生。
据《明史》记载,顺治辛丑(南明永历十五年,公元1661年),吴三桂率领清兵追击南明永历帝,永历帝从昆明败走缅甸。
薛尔望看到南明大势已去,叹息曰:“不能背城战,君臣同死社稷,故欲走蛮邦以苟活,重可羞耶!”“吾不惜以七尺躯为天下明大义。
”就携妻儿媳孙侍女投潭殉节,后人称之为忠义之士,为其立墓纪念。
墓旁原有一纪念亭,名“起云阁”。
阁中曾挂清康熙年间云南按察使许宏勋撰写的一副楹联:“寒潭千载洁,玉骨一堆香。
”清末,云南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也曾撰联一副,赞扬其品质:“扶一代纲常,秀才真以天下任;奉千秋俎豆,伊人宛在水中央。
”现在,袁联悬于黑龙宫中,已是后人所书。
薛尔望家原住昆明小东门外薛家巷(现桃园小学所在地)。
这里曾有袁嘉谷题的“明忠义薛尔望故里”碑,此碑现存于黑龙潭碑馆之中。
浑水潭北边山脚下有一石牌坊。
坊额正面刻着“龙吟虎啸”四字,背面刻有“水天一色”四字。
坊前有两个石狮,坊后有两个石象。
佛教里有“青狮献瑞,白象呈祥”的说法。
所以说,仅从这一石坊和“明墓”,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许多寺庙建筑都具有儒、释、道“三教合一”的特点。
石坊后面是上观“龙泉观”。
山门为“紫极玄都”牌坊。
按道教的说法,“紫极玄都”的意思也就是紫微北极大帝和众神仙居住的地方。
走进山门,便见“汉黑水祠”四个大字,据说是清朝云贵总督阮元书写的。
往后是祖师殿,院中的八卦铜鼎铸于清道光二十五年(1845年),上有篆书28宿名,鼎高1.58米,重2.5吨。
说云南是有色金属王国,于此可见一斑。
祖师殿前的石阶中央,镶嵌着一巨大石板,上面雕刻着两条戏耍夜明珠的黑色云龙。
据说龙所戏耍的夜明珠是由中国古代的轩辕镜演变而来的,是中华的象征。
“龙戏珠”就表示神龙在保卫华夏大地。
殿门前两边的墙壁上有两幅画。
东边的是青龙吐水,西边的是白虎望月。
青龙、白虎是道教四方之神“四象”中的两象(另外两象为南方朱雀和北方玄武)。
在一些道观的山门内,常把他们塑为两尊威武的神将,他们的职责是守卫道观的山门,就好比佛寺山门前的哼哈二将一样。
著名的黑龙潭“三异木”就在祖师殿前。
枝干横曲的唐梅,相传为唐南诏时道安和尚手植,为一卧一立两株。
所以硕庆才写下了“两树梅花一潭水”。
可惜它们都已相继枯死了,现在的这株是原唐梅一株的四分之一的枝干。
这株梅树属于红梅,别看它已老态龙钟,每逢春节前夕数它开花最早,粉红色的重瓣花朵,清香袭人。
阮元曾写过两首赞唐梅的诗:千岁梅花千尺潭,春风先到彩云南。
香吹蒙凤龟兹笛,影伴天龙石佛龛。
玉斧曾遭图外划,骊珠常向水中探。
只嗟李杜无题句,不与逋仙季迪谈。
铁石心肠宋开府,玉冰魂魄古梅花。
边功自坏鲜于手,仙树遂归南诏家。
今日太平多雨露,当年万
测试版本, 暂不提供更多服务!
本站声明:本站仅为网友提供汉字查询服务,本站不保证信息的真实及有效性,同时不承担由此引发的责任!
Copyright © 2007-2023 www.hifang.net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